另外,记者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预计第三批PPP示范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将远超前两批。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教授曹明德指出,由于环评机构不独立,缺乏公信力,环评工作很难开展。那么,本次修订基于哪些考虑?新旧环评法有哪些区别?对石化企业会又带来哪些影响呢?为何修订?体制问题带来环评乱象作为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前置性审批条件,环评一直被视为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阀门。
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环评有效性、创新体制机制、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等成为框架中的关键词。有专家分析指出,因为限期补办环评手续已被取消,建设单位在开工建设之前一定要完成环评手续,否则将可能面临被责令停止建设和未批先建的高额罚款。7月16日,环保部印发《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为未来5年的环评工作划定了框架。2015年2月,中央第三巡视组向环保部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指出环保部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面:未批先建、擅自变更环评违法违规行为大量存在,环评服务市场红顶中介现象突出,环评机构资质审批存在花钱办证情况,把关不严、批而不管、越权审批不仅导致污染隐患,而且加大权力寻租空间。德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滕海强指出,原来的前置审批改为并行审批,意味着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可以先行审核批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同时或者其后进行。
另外,旧有的体制又造成环评资源被垄断在环保部门,导致 红顶中介和环评资质挂靠情况非常突出。例如,由于原来的环评法规定没有办理环评手续的项目可以在后面补办,这就导致企业或项目可以先上马后补办,未批先建、边建设边环评边上马的项目很多。因此,我们将改变原来简单粗暴的控制方式,对环境管理制度进行优化。
昨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出席第十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时首先提出建立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制订管理名录,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同时逐步将固体废物和环境噪声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业内专家分析称,这意味着,实施多年的环评制度将被弱化,而排污许可核心制正式被环保部确定为今后的环境管理新方向。变革的推行往往会伴随诸多争议。而且,冯嘉表示,目前我国还无法对企业排污量进行连续性监测,而这是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的根本条件之一。
白云峰进一步解释称,我国对于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由排污许可证代替环评。传言已久的环境管理制度改革思路终于浮出水面。
近两年,环保部相关负责人频繁在公开场合表示,正在考虑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新型环境管理制度而且,冯嘉表示,目前我国还无法对企业排污量进行连续性监测,而这是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行的根本条件之一。直到最新表态中,赵英民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逐渐简化环评制度,确定排污许可证核心制,正式拉开了改革的大幕。白云峰进一步解释称,我国对于环境管理制度的改革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由排污许可证代替环评。
此前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突出的是基于总量控制的环评制度,但我们发现强化单个项目的环评后,并不能完全控制住区域的排污总量,这意味着对于项目进行严格的事前管理却缺乏对过程和结果的管控也是不行的。具体来说,北京国能中电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环保部燃煤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白云峰分析称,环保部此前撤销总量司,新设大气、水、土三司其实就是为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埋下伏笔,由此开始,我国将在弱化单一项目环评同时愈发收紧对区域规划的环评,并同时加强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管理。在中国政法大学等多个单位联合发布的新《环保法》实施情况评估报告中也指出,在调研涉及大部分企业的项目环评时课题组发现,北京、天津、广东等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厅(局)在查处相关案件时依然存在准许建设单位补办环评手续的情形,占比达到26%,前置环评真正起到的制约作用可能并不如看起来那么美。白云峰表示,调整之后,企业将受到更严格、更细化的管理,环保、节能将必须被纳入生产闭环之中,而不是作为配套装置出现。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表示,我国对于环境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按照这一思路,环评需要被简化、改革,剥离掉不应属于它的职能,让环评成为企业自主行为,政府不再审批环评。而日前,多位专家也独家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按照我国环境管理制度改革高效、降低成本的目标,现在十分强势的环评制度将逐渐被简化。
上述报告也指出,目前我国现行的排污许可证一般是针对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和化学需氧量这四种国控重点污染物的大型工业企业发放,对于中小企业、事业单位不予发放,因此这造成大量企业和单位游离于有效控制之外,其次,一些地方排污许可证缺乏有效监测管理,排污许可证最终变成了排污注册证,证上的各种要求、指标没有严格落实到排污企业。昨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出席第十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时首先提出建立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制订管理名录,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同时逐步将固体废物和环境噪声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然而,自去年起,环评制度的变革已经悄然开启。不可否认,在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中,环评的地位确实十分强势。传言已久的环境管理制度改革思路终于浮出水面。虽然环保部已经明确,未来我国将全面推开排污许可制度,进而形成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但冯嘉坦言,排污许可制度难以执行下去的主要原因除了法律制度细节没有具体落地外,还有就是执法能力无法跟上。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教授冯嘉介绍,去年初,国务院出台文件明确规定除了海洋和重大项目环评,其他项目环评改为后置审批时就证明我国环评制度已经开始松动。因此,我们将改变原来简单粗暴的控制方式,对环境管理制度进行优化。
近两年,环保部相关负责人频繁在公开场合表示,正在考虑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的新型环境管理制度。变革的推行往往会伴随诸多争议。
上述新《环保法》实施情况评估报告中明确指出,通过调研发现,新《环保法》实施后,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状况依然不乐观,虽然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都提出了总量控制与排污许可证制度,但上述法律中的相关规定仍多为抽象宏观规定,对于制度具体内容、排污量的监测与核定等具体操作内容还欠缺程序性规定,国务院也未出台相关细则,在实践中排污许可制度缺乏可操作性。业内专家分析称,这意味着,实施多年的环评制度将被弱化,而排污许可核心制正式被环保部确定为今后的环境管理新方向。
而且,夏光直言,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做环评纯粹就是为了通过政府审批,环评报告上很多信息都是虚假的,这让环评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环资部主任潘荔在会上表示,十二五期间电力行业从整体减排量来看,已经超额完成调控目标,全国二氧化硫减排量贡献178%,全国氮氧化物减排量贡献182%,二氧化硫排放绩效从2005年的6.4/kWh降至2015年0.47g/kWh。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任官平表示,实现超低排放离不开技术支撑,通过对电厂排放改造的实际运行和充分论证,各技术路线正在接受多方考验,不断趋于成熟,为全国范围内加快超低排放改造提供借鉴。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的有效实施是环保产业的一次成功探索,将促进整个行业技术、标准、设备、模式的全面升级。自2014年国家提出超低排放要求到2015年底要求全面实施超低排放,两年来,电力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成绩令人瞩目。据公开资料,2013年,全世界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30%,中国为66%。
总体而言,自2014年国家提出超低排放要求到2015年底要求全面实施超低排放,两年来,电力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成绩令人瞩目。从发电量来看,我国煤电占比已经下降至57.9%。
清华大学热能系教授、中美清洁能源中心洁净煤技术联盟首席科学家姚强称,国家在煤电行业全面推行节能改造和超低排放,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雾霾和降低碳排放。推动清洁能源、非化石能源比重,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必然趋势。
不过,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尽快改变能源发展结构,加大清洁能源供给,优化煤炭使用方式等。昨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出席第十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时首先提出建立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制订管理名录,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同时逐步将固体废物和环境噪声依法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中国煤电发电量长期以来占总发电量比重为80%左右,虽然近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迅猛增长,但2014年煤电装机比重仍为60%,煤电发电量比重为70%。专家认为,超低排放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雾霾和降低碳排放,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尽快改变能源发展结构。山东省工业环保促进会副会长王堃表示。以河北某发电公司所辖的沙河电厂超低排放系统为例,按年发电5500小时计,项目实施后每年每台机组一年可减少烟尘67.5吨、二氧化硫1615.68吨、氮氧化物331.75吨,同比分别降低72%、14.8%、78%;全年节约14811吨标准煤;每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为8.89吨标准煤、同比降低15.28%。
在我国当前还不得不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情况下,为了能在尽快治理雾霾的同时也拉动经济,推进全国的煤电厂进行超低排放改造,确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9月7日,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大气专业委员会举办大气污染防治研讨会。
如何巩固改造成果,保证环保设备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成为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由此可见,超低排放改造虽已初步取得成效,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希望每家企业都意识到当前环保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新企业排放技术,从企业源头制止污染排放。数据显示,2015年煤电烟气脱硫机组容量约8.2亿千瓦,占全国煤电装机的91.2%,比2005年提高76.0个百分点;二氧化硫排放从2005年6.4g/kWh降至2015年0.47g/kWh;2015年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脱硝机组容量约8.5亿千瓦,火电脱硝比例达84.5%,煤电脱硝比例达94.5%;氮氧化物排放从2005年3.6g/kWh降至2015年0.43g/kWh。
顶: 57369踩: 259
评论专区